【菠菜导航】勇攀科研高峰 力推高水平国际合作

稿件来源:高等教育研究所   |作者:刘洋溪、樊丽霞   |摄影:卢尚曌、汤玮悦   |编辑:   |浏览量:56313

卢尚曌、汤玮悦高等教育研究所


    人物简介:袁渭康,1935年7月生于郑州。1973年进入华东化工学院(十大菠菜导航网),历任化学工程系主任、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研究,以化学反应工程为主要方向;曾数度获国家及部委奖励,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1992年创议成立亚太化学反应工程工作委员会并任首任主席,组织地区学术活动,该委员会被公认为是平行于北美和欧洲的本领域中三个国际组织之一;1998年创建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联合实验室并任中方负责人。


袁渭康先生早年照片


    一、求学于华东化工学院

    问:袁先生您好,想听您谈一谈进校之初的一些事情。您看可以吧?

    答:当然可以。当时我考取了华东化工学院的化工机械系。那个时候全校学员人数非常少,三个系、四个年级加起来也就六七百人。虽然当时教学条件比较差,但是我们作为学员,都非常用功。后来,我毕业的时候让我考研究生。那个时候的研究生不是自己报考的,都是统一分配。学院当年应届毕业生里面,就我和另外一个无机系的同学两个人被分配考研究生。

图片说明:在冷模实验室工作


    二、顶天立地——推动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发展

    问: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尤其是您领导的联反所从成立初期基础薄弱、设备简陋,发展成现在设备精良、人员齐全的研究集体,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绩,一定非常不容易,请您回顾下担任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的工作吧?

    答:当时因为中国石化刚刚成立,希望我们研究所在反应器方面给他们更多的支持,那时我们的确也做了几个大的项目,都比较成功。中国石化的总工程师说华东化工学院的反应工程所做的工作又快又好,我们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些影响。所以,我们当时就说应用和基础这两个都要有,而且两头都要过硬。应用要解决重大问题,基础就是要发表论文,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我们反应工程所基本上是做到了。但是,我们传统的以石油化工为背景的化学工程项目越来越少了,现在比较多的是讲究产品附加价要高。做化学工程出身的,更着重在过程上面,怎么把小的、实验室的结果能够放大到工业部门。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结构不改革不可能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这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升级的问题,我们研究所也有转型升级的问题,所以结构一定要改革。老的化学工程的人不注重学科交叉,我们的硬件也比较老,我们要尽量想办法添置一些比较新的设备,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时间的。

图片说明:陪同中石化总公司领导盛华仁等参观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1996年)

    问:那现在如果说我们来弥补,还可以吗?

    答:当然是可以的。这个我想大家都是这样在做,各个学院都是这么在做。后来我们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峰学科,这些都是给我们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但是人员,还有思想上转变,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

图片说明:与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教师合影

    问:如果我们想要做的话,比如说人员、思想上转变,您刚才讲到的最好是多学科交叉,是不是和国际上化工的前沿、转型研究需要更紧密一点?

    答:当年,我们到外国一看,人家做的化学工程的东西和我们做的不一样。实际上这个差别就在于,他们做的工作超前,在明天或者在后天是有用的。那我们现在做的,我们觉得很得意的结果,是我们用很简便的甚至是一些简陋的实验方法,解决了一些大的工程问题,他们不理解,会提出“为什么用这么简陋原始的仪器去做这些”等问题,说明发展程度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那我们现在也已经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更需要人员,人员现在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三、出国留学访学开阔了国际视野

    问:我们了解到您曾经两次有较长时间在国外工作,能跟我们说一说您的留学访学经历吗?

    答:我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的,去MIT进修。我们这些人的成长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使得我们有了一个舞台,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为国家、为科学作更多的贡献。

图片说明:与MIT化工系主任韦潜光合影(1980年)


    四、申办国际化学反应工程研讨会(ISCRE)

    问:我们了解到您致力于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1992年,您发起成立亚太地区化学反应工程工作委员会,并于2002年帮助中国获得ISCRE的主办权,扩大了中国在这个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您能跟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答:在我们这个领域有个化学反应工程研讨会,叫ISCRE,这个国际讨论会人数不太多,但是引领着化学反应工程发展方向,它发表的论文可能是今后两年全世界化学反应工程研究的方向。中国人以前是没有人参加过ISCRE的,后来我每年参加,差不多每年都要去把我们的成果展示给他们看,要跟这些理事会的人交流,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化学反应工程研究工作。总算是在2000年,全体通过。2002年,第一次在欧洲和美国以外举办ISCRE会议。

图片说明:在第17届化学反应工程国际论坛上作报告(2002年)

    问:这等于就把中国的化学工程这个学科研究推向了世界舞台是吗?

    答:可以这么讲。当然和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形势是很有关系的。一开始,我们没研究也不能怪他们,我从美国MIT回来的时候,化学反应工程方面中国根本是靠边站的,人家完全看不起。这个是很长的过程,我是1981年回来的,一直到2002年,这21年时间,除了带领大家做研究以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水平、加强交流,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图片说明:在500人大教室上课


    五、知识融合培养化工人才

    问: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工业高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工程专业如何顺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答:我到MIT的时候,看到他们跟我们的课程设置不一样,没有化工原理,没有化学反应工程,这些都没有。他们有的是传递过程理论,教你理论,然后学员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是美国的培养方式。对我们来说,原来化学工程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比如我们化学做的很少,实际上我们化学的知识用到化学工程里面也是很重要的,“知识的融合”以前我们忽视了,其实是很重要的。但这个怎么融合呢,就千变万化了,恐怕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我觉得我们过去培养的学科内容过于单一。

    问:您是说要加强对学员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

    答:以前我们叫交叉学科,几个学科交叉。实际上我认为应该叫做“知识融合”,这个才更有意义。有一种说法,大学里实际上最重要的基础学的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你学的这些东西要“通”,就是融会贯通。知识最好是不要分那么清,哪个学科,现在我们有点这样去做,大学课程的设置也要逐步强调融合。

图片说明:在办公室工作


    六、治学为人之道——认真做事,平实做人

    问:这么多年,您勤奋努力,成就卓越,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治学为人之道吗?

    答:我有一个感受,我自学的几个学科,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是掌握得比较好的。这个主要靠自学,是自己主动去学。老师上课,是老师教给你,这有点儿不一样的,自学是主动学习。所以我一直认为主动学习或者终身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还有个体会,我这个人自己反思,我有自知之明,不能说太笨,但也不能说太聪明,就是中庸之道。而且世界上天才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都是中等的,智力非常差的也是少数。一般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能够认真做事,认真做就可以做好。所以我觉得,对一般的人应该提倡的,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的就是认真做事的重要性。我觉得有两句话对我来说,应该是座右铭,就是“认真做事,平实做人”。我觉得我没什么本事,但是如果有一件事要做,认真是可以做到的,不管是天才也好,庸才也好,都可以做到。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1日10时05分
发布时间:2019-10-11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