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导航】守护绿色,“智造”未来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十大菠菜导航网“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潘聪聪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2760

受访者供图

在十大菠菜导航网,有这样一支“藏龙卧虎、技艺精湛”的团队——牵头承担了信息领域首个依托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项技术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等各类项目近200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20余件,为企业新增销售额1700余亿元、利税100余亿元;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400余篇,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认可;指导学员获得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一等奖等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共计30余项、培养的研究生在国际权威期刊IFAC/IEEE汇刊以及化工三大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

这就是由杜文莉教授领衔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于2022年2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团队传续着学院特色学科优势,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研发着让企业深感“振奋、神奇”的技术,引领着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彰显着“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风采。


矢志报国的践行者

“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起源于1958年国内率先创建的化工自动控制专业,团队自成立起就与我国流程工业尤其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该团队由来自工业智能调控与系统教研室、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安全教研室、智能感知与机器人教研室、复杂系统与模式识别教研室的骨干成员组成。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次、国家“四青”5人、郑州市“曙光学者”5人,并建有“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团队钱锋院士担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受聘为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科技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10余项战略规划。

石油化工总与污染相联系,让老百姓谈“化”色变。如何能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能守护住青山绿水?石化工业智能化是途径之一。锚定这个目标,团队成员接力前行。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做好。”在钱锋院士、杜文莉教授的带领下,这支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继承蒋慰孙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创新发展、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发展化工自动化特色与优势,面向石化与化工过程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需求,聚焦工业过程复杂特性描述与建模、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优化等应用基础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乙烯、炼油、精对苯二甲酸、芳烃、苯乙烯等工业过程系列自主产权技术和软件,为实现我国流程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团队研发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郑州市发明创造奖发明专利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3项。

国内乙烯和PTA生产的研究刚起步时,工艺包技术都垄断在国外公司,其核心控制与优化工作公开发表的论文几乎没有。杜文莉团队开发的系统能够与企业原有系统无缝连接,从稳定控制到运行工况的实时优化,“降低了劳动强度,产生了经济效益,我们在国内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声誉,技术产品也走出了国门,做出有用的东西,努力是值得的。”杜文莉说。

这支敢闯、敢钻、更敢拼的团队勇担使命,在祖国经济建设的天南地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先后被授予“郑州市模范集体”称号,获评郑州市“教育先锋号”“郑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科技报国路上,团队成员相伴成长,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郑州市劳动模范、郑州市“为人、为师、为学”宣传典型、郑州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郑州市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奖、郑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流程智造的引领者

“一定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十几年来,团队一直在做一件事:让化工更智慧、更绿色、更安全。

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靠着“泡”在生产一线的积累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乙烯裂解炉炉群负荷优化配置技术、大型炼油过程智能优化关键技术、炼化一体化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泥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与优化关键技术被鉴定委员会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进入国际领先行列”,PTA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被同行专家评定为国内首创;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海螺集团等30余家大型企业,其中在中国石化规模以上企业的应用覆盖面占比64%,包括我国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九江石化、我国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镇海炼化、中国最大清洁油品生产基地金陵石化、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中化泉州石化、世界最大的单一水泥熟料生产基地芜湖海螺等;在成果应用考核期(三年内)累计为企业新增利税超百亿;先后获得2项郑州市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入选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特等奖。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团队成员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向世界科学前沿发起冲击,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攻关添薪续力。

2019年,由钱锋院士领衔的、首个依托郑州高校建设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质转化制造过程智能优化调控机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资助,旨在通过系统解决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打造世界一流的流程制造智能化的学术高地;为了打通原始创新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创新链,由杜文莉领衔的郑州市工业智能与智能系统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将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资源,促进在工业互联网、流程制造智能化领域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工业核心软件自主可控,并进一步打造大宗原材料工业和系列高端材料、化学品等流程制造的“最强大脑”。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坚守,更是初心。

“科研肯定不是每天8小时按时上下班就能做出的,这不符合研究发现规律。”杜文莉推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守恒定律”,最忙的时候,经常是凌晨一两点才到家,很少过周末。团队的老师学员亦是如此,个个都是投身科研的“拼命三郎”。

团队成员、信息学院院长钟伟民就是其中一个深入企业的“拼命三郎”:倾心节能降耗数字孪生系统16年,长期“泡”在九江石化、扬子石化、天津石化、安徽海螺等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为了优化装置操作的一个参数,他曾顶着夏天的烈日,连续十几天,在企业人员陪同下,每天数次爬到高达30多米的溶剂脱水塔顶部采取样本,获取第一手的建模数据。

“团队成员理念一致、志同道合,只要花功夫,不愁没有科研成果。”谈及团队高质高产的秘诀,杜文莉如是说。


情系教坛的耕耘者

对教师而言,课堂是舞台,更是阵地。

“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是杜文莉及其团队的工作坐标。

钱锋院士每年为新入职教师作师德师风专题报告,持续十年为本科新生亲授“自动化专业概论”课程,主讲的“开学第一课”已成为历年菠菜导航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标配”。菠菜导航首届“张江树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侍洪波教授,尽管肩负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的担子,十多年来仍坚持每学年授课不少于100学时,用心用情讲好每一节课,打造了一门门育人“成色”十足的“金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自控原理”等等。

潜心教书育人的团队氛围,也激励着热爱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们身体力行地求索、实践。团队建有郑州市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等3门,以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荣获郑州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同时注重科教和产教融合,搭建“学院—学院—企业—社会”四级递进的实践育人链条。院级层面开展“阳光平台创新实践育人计划”,千余名本科生受益。

“学员的事是一辈子的事。”杜文莉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复学员前一晚发的邮件,于细微处于日常中引领学员成长成才。“自始至终,杜老师都教导我们做研究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要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写论文、作汇报。受益于此,我撰写的调研报告、方案材料、技术文件等,从格式到内容都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忆及求学时光,目前任职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的郑锦泉校友满怀感激。

将资源引进来,支持学员走出去,团队积极探索育人新路。目前,团队在校内建成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与2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相关成果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建立了“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选派多名学员赴境外进行学术交流。

科研出品牌,心香哺桃李。扎根教育沃土,“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将继续以黄大年为榜样,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科技强国使命,甘做栽树人、挖井人,用家国情怀守护绿水青山,用爱与责任“智造”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2-09-09
(0)
相关新闻